KMS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
李妙宇1,2; 上官周平1,2,3; 邓蕾1,2,3 | |
2021-09 | |
发表期刊 | 生态学报 |
通讯作者邮箱 | leideng@ms.iswc.ac.cn |
卷号 | 41期号:17页码:暂无 |
产权排序 | 1 |
摘要 |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大量实测样点通过克里金插值和地统计方法,评估了三种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100 cm 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7%,其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2.29 Pg,仅占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3%。生态系统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44、0.32 和1.52 Pg;森林、草地、农田(仅指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0.98、1.09 和0.21 Pg。气候(年均温度、年均降水)、海拔、坡度、土壤质地(砂粒、粉粒、粘粒含量)、植被覆盖状况(用NDVI 表示)等因子可解释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12%、8%和32%,其中,年均降水、海拔、粘粒含量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其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较大的碳储量,但是低于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平均水平。 |
关键词 | 黄土高原 空间格局 生态系统 碳密度 碳储量 |
学科门类 | 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
DOI | 10.5846/stxb202010132609 |
收录类别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出版地 | 北京 |
语种 | 中文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sbir.nwafu.edu.cn/handle/361005/9872 |
专题 | 水保所2018--2022届毕业生论文(学位论文、期刊论文) |
通讯作者 | 邓蕾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通讯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妙宇,上官周平,邓蕾.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2021,41(17):暂无. |
APA | 李妙宇,上官周平,&邓蕾.(2021).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41(17),暂无. |
MLA | 李妙宇,et al."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 41.17(2021):暂无.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影(3458KB) | 期刊论文 | 出版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妙宇]的文章 |
[上官周平]的文章 |
[邓蕾]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妙宇]的文章 |
[上官周平]的文章 |
[邓蕾]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李妙宇]的文章 |
[上官周平]的文章 |
[邓蕾]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