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综合研究 |
| 汪立直; 王万忠; 吴钦孝; 彭琳; 刘宝元; 郭刚
|
| 1998
|
获奖类别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英文摘要 | (1)确定了黄土高原的降雨侵蚀力指标;建立了黄土高原次降雨、年降雨、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R值的估算公式,其精度超过国外同类研究;编制了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等值线图;选用20多个降雨特性参数对雨沙关系进行单因子、复合因子、多因子的多统计分析,建立了具有较高精度的雨沙关系预报模型。(2)对1955—1986年的侵蚀产沙量进行量进行了详细的计算,首次用数学表达式对这一地区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绘制了有关图件。其结果是目前有关黄土高原侵蚀产沙量最为详尽的计算结果;同时,对七十年代以来的减沙幅度进行了“强度”与“空间”的双重定位研究,首次将降雨侵蚀力应用到黄河水沙变化的原因分析中。(3)在对本地区土地、粮食、人口发展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粮食、人口、土地分阶段预测模型;确定本地区土地、粮食、人口的最佳发展模式是1214模式,即:粮田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速度不超过1%,粮食总产量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人均占有粮400kg,提出实现1214模式的战略决策。(4)在对该地区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环境区域分异特征与植被分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养分与人工植被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土壤水分补偿特征的区域分异与乔灌木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将黄土高原划分为6个造林土壤水分适应生态类型区。(5)采用“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新方法,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林草植被进行了分区,并在分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不同地类的位置,建立了6个代表性植被建造模式。(6)首次提出了黄土高原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以及确定最佳覆盖率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并对本地区植被恢复的前景和可能程度进行了科学预测同时提出了集流整地、径流林业、吸水剂蘸根、覆盖、幼林地施肥等强化林草植被建设的综合技术措施以及提高植被生产力的技术、途径和复层混交植被的建造技术;提出了该地区经济林发展的适宜规模、方向和布局。(7)提出了黄土高原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战略布局以及实现草畜平衡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畜牧业建设分区和区域畜牧业资源评价,阐述了各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成果
|
条目标识符 | sbir.nwafu.edu.cn/handle/361005/4615
|
专题 | 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汪立直,王万忠,吴钦孝,等. 黄土高原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综合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1998.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