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丘陵区弃耕地植被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机理 |
| 朱桂林
|
学位类型 | 博士
|
导师 | 山仑
|
| 2004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学位授予地点 | 陕西
|
学位专业 | 土壤学
|
其他摘要 | 针对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及植被恢复机理尚不完全明确的现状,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植物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质量的演变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弃耕1-30年植被恢复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植被恢复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随弃耕地植被的恢复,植物群落的关键种在发生演变,据此可将演替历程分为:先锋物种期、物种渐繁荣期、物种鼎盛期、物种准稳定期和物种相对稳定期。2. 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受种群密度、小生境和种间竞争调控,它们是物种相互替代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因子的短期波动不足以引起植被演替方向的改变。3. 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比生物量更能敏感地反映群落结构的变化。群落稳定性受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群落优势度、群落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共同作用,在一定时期稳定和不稳定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推动着群落向更高级方向演替,其根本原因是群落环境的逐步改善。4.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相对匮乏,并因此限制了弃耕地植被的快速恢复;在植被生长旺盛的时候补充水分,有利于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在不断改良,它的改良进一步促动了植被的恢复,二者之间为正向互作效应。5. 自然恢复植被的生产力、土壤物理性能不及人工植被,但土壤生物性能、养分供应潜势和系统稳定性高于人工植被,从可持续发展观上讲,自然恢复的植被更具优越性。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sbir.nwafu.edu.cn/handle/361005/4040
|
专题 | 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桂林. 黄土丘陵区弃耕地植被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机理[D]. 陕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