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WC OpenIR  > 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
黄土塬区坡面水蚀作用过程
赵晓光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康绍忠
199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学位授予地点陕西
学位专业土壤学
其他摘要土壤加速侵蚀这一全球性的问题时时困扰着人类,全球每年有近2000hm2土地由于土壤侵蚀导致土地生产力全部丧失或基本丧失。黄土高原农耕地有70%以上属坡地范畴,由于黄土本身易松散、区域降雨集中、强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坡面侵蚀及由于坡面径流集中而引起的沟道侵蚀相当严重,不但影响本区的农业生产及环境,还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黄土区坡面水蚀过程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急迫形势而展开的,研究从坡地水文学理论入手,采用力学及数学方法,结合泥沙运动理论及坡面地貌特征,推导出多种力能表达式及作用特征,再通过室内外实验,观察力的作用过程及作用结果,求解有关参数。最终目的是掌握坡面水力侵蚀产生的动力、作用对象、作用过程、增大或减弱侵蚀的主要因子及影响规律,以期建立较系统的侵蚀过程模型,服务于生产。研究主要方法及结论如下:通过单雨滴及场降雨击溅和径流实验证实,坡面水蚀动力是雨滴击溅力和径流(包括坡面薄层径流和细沟股流)冲刷、搬运力,作用的顺序是先使土壤表面的部分颗粒(或土块)剪切破坏而分散,然后通过击溅输移或径流输移搬出坡面。通过颗粒机械组成分析知,雨滴击溅所产生的颗粒组成与土壤相近,大颗粒含量略高,坡面径流产生的颗粒小粒径比例成倍增大,细沟流产生的颗粒大小及组成与坡面土壤一致。在坡面不形成细沟,坡度<6°情况下,雨滴击溅单独作用产生的松散颗粒,可占坡面总量的80%以上,而径流形成的量只占到20%雨滴击溅所产生的松散颗粒数量,随坡度上升而增大,当坡度达一定值后开始下降,而坡面径流所产生的松散颗粒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幅度变大,说明存在一个临界坡度,使雨滴击溅与坡面径流所产生的松散颗粒量值相当,实验分析该值为21°。径流形成以后,雨滴击溅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扰动径流,增加流速特别是底层流速,从而几倍的增大径流制造和输移松散颗粒的能力。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雨滴直径与水深比值,实验情况下,击溅可使径流侵蚀输移能力提高24.6倍。径流从层流过渡到紊流,其冲刷输移作用明显增加,过渡的临界水深为3mm,坡度为5°。雨滴击溅侵蚀的作用效率几倍高于径流冲刷,这与它们对土粒作用方式的不同有关,当能量小于某一值后,即不能发生明显侵蚀,这就是该土壤的侵蚀能量临界值,据实验该值相当于本区雨强为24mm/h降雨产生的能量。通过野外快速剪切实验、放水冲刷实验及室内人工降雨实验,得出土壤抗剪强度能较好反映土壤抵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分散的能力,而土壤抗剪强度主要受土壤密度、机械组成和含水量等因素控制,当坡面表层土壤疏松时,也可用土壤中<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即分散率)来替代。通过野外60m坡面人工降雨实验及过程结果分析可知:输移由雨滴击溅、坡面径流和细沟输移三部分组成,按作用大小来排,细沟流占第一位,坡面径流占第二位,雨滴击溅最小。通过坡面5m15m25m35m45m55m六个断面施放稀土元素(REE)示踪,测量不同断面径流泥沙含量变化,并对泥沙样进行放射性测试分析,得知坡面主要产沙位部在距分水岭30m50m之间,由细沟流和坡面径流作用而为主产生,坡面沿程沉积物来源分布相差不显著,30m50m高一些,20m30m略低一些。

依据坡面不同断面侵蚀力及作用效果特征,可将坡面从上往下分为击溅区,分离-输移区,输移沉积区,其主要作用力分别为雨滴击溅力、径流力+雨滴击溅力、径流力,分离松散颗粒量依次从小到大再略有下降,沿程沉积物的数量从较大逐渐到较小最后上升到最大……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sbir.nwafu.edu.cn/handle/361005/4010
专题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晓光. 黄土塬区坡面水蚀作用过程[D]. 陕西.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赵晓光]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赵晓光]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赵晓光]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